读书群成立一个多星期来已有三十多位群友,陆续收到群友反馈,包括对读书群的改进意见、组织活动中的细节提醒等,对我们帮助很大,在此表示感谢。

以下是一位群友在课业繁重之余给我们提出的想法,读书群管理员们在取得其授权并修改后发布。

对读书群的一点不成熟想法

首先,我觉得建立读书群的初衷是和爱读书的各位一起交流,分享好书,交流共读感受,这个想法非常好。当今世界的诱惑很多,选择读书作为大家的连接点我觉得难能可贵。而且群里基本是我们同龄/同校的小伙伴,这也意味着大家可以有更多的交流话题与共鸣。还有很多优点就不多阐述了,我相信一个新兴事物只要符合其建立初衷就是很有价值的。

再来说说问题,或者我想这个群能够为我带来什么,这部分可能是读书群管理员们更感兴趣的。我一直认为我不算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看书也很随机,在校的时候还好,在家里的话阅读状态大不如在学校的时候。相比于刷短视频/打电动获得的浅愉悦,要想在书籍中获得快乐是困难的,但可能会收获直击灵魂的共鸣感与得到有用知识的获得感1。我个人文字功底确实也很不行,所以也很少写读后感。我比较喜欢读社会学方面的书籍,因为可以直接获得一些现成的知识2,而较少有个人的想法,即使有,也在一段时间内自己消化掉了,也逐渐失去了和别人探讨的欲望。我读书比较在意读完之后获得的知识上的提升以及对我个人行动力的一点点改变,所以也不是很关心其他人对这本书怎么看怎么想3

以上是我个人读书方面的一些问题,如果硬要说读书群的问题,我这里提几点个人的疑问:

  1. 共读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不可否认共读的书都是含金量很高的书,但是共读意味着失去了一定的选择自由,共读的效果大于独读吗?

  2. 很多小伙伴喜欢微信读书,其实微信读书就有一个实时的反馈,书中一些句子的下方可能会有书友的即时评论,那么读书群的交互性相比于微信读书的优势有哪些?

  3. 大家一起讨论的目的是什么?本科期间我的导师办过读书会,我有幸参加过几次,但是后来没有兴趣继续参加了。我导师的读书会模式是这样:他们挑选古希腊哲学的书籍,每个人发一份副本,每人在每周的读书会上读一句,遇到其中的哲学议题大家逐个发表自己的意见,随后老师逐一解答疑问,拔高深度。导师也分享过自己在国外的大学参加过的读书会,大家对于书籍不仅仅是提出个人的意见,而是提出一些值得研究的点,当然这可能更偏向于学术论坛的模式了。一百个人读书会有一百个想法,这是自然的,倾听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是否真的很重要?因为传统的书评媒介上有太多书友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不乏一些思考极其深入的书评。相比于豆瓣,读书群对于个人的提升又有哪些优势呢?

  4. 读书群用户的活跃度要如何保持?我感觉在发表日和有新用户加入的时候可能是最活跃的时候,那么平时的活跃度要如何维持?

  5. 每月书单是否会成为负担?有些人读得快,交流的时候能全部读完并妙语连珠,侃侃而谈;有些人读得慢,也不太善于文字表述,对于这部分小伙伴是否会形成隐形的同龄人压力?

以上是我基于个人读书经验的一些不成熟思考,不代表群真的有这些问题。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群给爱读书的小伙伴一个温暖的港湾,大家在这里能够找到书籍的同好也能够以书籍为桥梁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祝愿读书群越办越好。

这位群友提出关于读书群的疑问也是我们在思考的话题,以下是我们目前的答案。

问:共读的意义是什么?

答: 我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比如这次共读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一本有深度的书,有些群友读起来会比较吃力,而且书比较厚,一个月不一定可以读完。共读是为了线下分享会有共同的话题以及月末的读书分享,算是一个提升凝聚力的抓手。第一次组织共读活动,我们会看群里反馈、大家的读书进度如何,后续继续改进,包括可以不参加某个月的共读。

问:共读意味着失去了一定的选择自由,共读的效果大于独读吗?

答: 我们会尽可能围绕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去展开,共读不意味着大家就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去阅读。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日常分享自己读书的感悟。交流必然要聚焦某一话题才能更加深入,共读是促进大家深度思考的一种手段。或许交流时对一本书的看法比较少,后面有一些新的想法冒出来,都可以继续探讨。

问:读书群的交互性相比于微信读书的优势有哪些 ?

答: 我们建立读书群的初心就是让大家能有一个表达和倾听的平台,交流的话题不局限于书籍,学习、工作、旅游、人生各种话题都能聊。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孰能无惑?有老师和我们说大学就是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这是有道理的。但是若能在寻找答案和意义的过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有人点拨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也许会更加开阔。我们希望后续能通过读书群能为大家提供这些内容,包括线下的交流,成为朋友。这些我们都将和群友一步一步慢慢探索。

问:相比于豆瓣、读书会,读书群对于个人的提升有哪些优势?

答: 在于读书群希望每位群友来发表看法,而不是单纯地看别人发表的内容。表达,是每个人都要迈出的重要一步。也在于读书群希望群友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甚至与他人产生共情。学会「表达」和「倾听」对个人的提升会有帮助。

问:读书群用户的活跃度要如何保持?

答: 这也是我们的难题。我们也思考过群活跃度是否重要。目前我们的态度是:热火聊天的模式没有必要,每个人毕竟还有忙碌的工作、学习。读书群不想占用群友很多时间,遇到感兴趣的话题就发表一些看法;有一些想法想听听别人的意见,也可以在这里提问。读书群不想支配大家的时间,甚至希望大家把这个群当作工具来使用。

问:有些人读书慢,也不太善于文字表述,那对于这部分小伙伴是否会形成隐形的同龄人压力?

答: 学会表达是每个人必须迈过去的坎。读书群里年轻人占绝对多数,每个人都还在成长阶段,不要因为不善于表达而闭塞自己,努力走上「表达–得到反馈–提升–表达」的正向循环。或许在朋友圈会因很多原因而丧失分享的欲望,可总有一些人愿意倾听你,请保持分享的欲望,保持生活的热情。读书群会努力营造鼓励每个人表达的氛围,对分享、表达的群友不友好的行为,群主和管理员将会进行调解。此外,我们大力鼓励群友进行书面写作,我们的博客接受每一位群友的投稿,投稿的文章会由群管理员(后续会考虑招募小编、主编等)与作者进行讨论和修改以符合发表要求。希望每一位群友都能在这里分享所获所感,收获反馈和友谊。

感谢这位群友反馈、提出问题,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读书群欢迎所有群友的意见建议。我们也会再接再厉,把读书群办好,服务大家!


  1. 小书虫回复:读书很难给人带来即时的快感、愉悦感和冲击感,人也很难保持长期的思考。读书的目的亦各有不同,打发时间、学习技术、人生哲理、兴趣爱好等等。人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一片安宁之地很好,能做到知行合一更好。没有获得也没关系,人的生活是无数个不必要组成的,享受过程。 ↩︎

  2. 小书虫回复:读书带来的很多知识并不具有直接操作性,只有自己觉到、悟到,才有可能做到,这就是为什么「懂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一个原因。 ↩︎

  3. 小书虫回复:读书带来的提升并不直接来源于内容的灌输,更在于个人的内化。读书群希望群友分享感悟,一是分享时组织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组织脑海中零散知识点的过程,只有连点成面形成体系,才是自己的;二是与他人的交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是一本书,别人可以看到其他的东西,交流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模式。别人对这本书的看法可以不用在意,重要的是别人的视角,是否可以给你一些反思、一些启发。当迈出分享第一步的时候,会发现交流的有趣,发现和之前独自思考不一样的味道。 ↩︎